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龙江非遗 | 小小泥塑里的大千世界

2019-08-21 08:32:33 作者: 来源:黑龙江旅游委 浏览次数:823

0 1

家族传承

王琦

王琦五六岁的时候就跟随在外祖父身边,外祖父边干活边哄王琦玩,就随手拿一块泥巴做一些小动物逗他,他看到这些小玩意非常开心,这是王琦第一次与泥接触,从这一年开始他与泥相依为伴近40多年。后来又和舅父学习泥玩偶的制作,到了初中阶段受评书的感染开始捏塑英雄古代人物,高中毕业后开始系统的研究创作粗陶泥塑人物。

0 2

继承创新

粗陶泥塑——杀年猪

王琦在两代人的教授下对泥、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模仿的基础上开始改进与创新。

第一、题材上的创新。从以前泥塑的泥玩偶、小动物、和古代英雄人物开始向表现当地农民和普通劳动人民的方向发展。把普通的农民作为主要捏塑对象。

第二、泥料的创新。以前用的是当地的黄粘土,制作完成的泥人容易开裂不易保存,后来用一种叫耐火土或人们俗称“五彩泥”的土,粘性好、杂质少,效果好,在经过烧制后不但不开裂而且色泽红润质地坚硬。经过几年的精心研制,通过配料研制出细料、中料、粗料、大粗料四种料。

第三、泥料配制创新,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王琦把两三种料同时使用。在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料时,由于几种料的配料不同、缩水比例不同产生了开裂,分别在烧制过程中开裂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研究料的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琦掌握了三种料的缩水比例和结合使用的方法。

第四、烧制方法的创新,由最早的秸秆盖泥的烧制向煤窑烧制和电窑烧制转变。

0 3

表现题材

粗陶泥塑——幸福粘年

黑龙江原属少数民族栖息地,由于清朝两次关内人口迁入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垦兵团的入住关内,汉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及风俗民情也随着进入黑龙江,汉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在黑龙江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与国内其他地域不同的生活状态与民俗风情,人们在衣、食、住、行、与生产生活及人物性格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百年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生活习俗及人物的特殊性格。

粗陶泥塑——地瓜飘香

王琦的粗陶泥塑在表现题材上以黑龙江的农民生产生活为主线,具体的表现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进行艺术化,把作品分为龙江民俗系列、北大荒风情系列两大类,在根据具体的年代和重大的社会变革划分为:古代人民生活系列、闯关东系列、逝去的年代系列、农垦兵团系列、知青系列、改革开放系列、现代农民工系列。在这一前提下再细分为黑龙江民俗风情中的衣、食、住、行、岁时节令、谈情说爱、婚育寿喜、生产生活、市场贸易、人情世故,娱乐戏曲、游戏、儿童游戏、民间信仰与个人迷信等。通过与老人交谈、查阅资料、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收集题材形成创作根源。

0 4

粗陶塑造的独特风格

粗陶泥塑——咱村的文艺人

王琦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追求数量和宏观的大型的集体群雕,而是通过现实生活和素材的积累酝酿后把自己的对艺术的理解把艺术与群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传统、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的创作与表现密切的统一和取舍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艺术品的创造都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的印记,把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结合好才能体现作品的代表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在表现作品上王琦偏重于表现,写实、写意、夸张、装饰融合在一起,表现作品的内在美与现实美。

他的粗陶泥塑创作不画稿,以感受、理解、记忆、与想象在大脑里形成三维的图像,在通过具体的分析定位主要是用料的方法,在进行捏塑,所以在短时间内他就可以捏塑出一件有思想、有内涵、有特点、有意义、有激情的粗陶泥塑作品。

王琦培训学生

王琦的粗陶泥塑作品形成了中国民间泥塑独特表现形式,即黑龙江粗陶泥塑,为雕塑和民间艺术做出重要的探索贡献,王琦也获得了龙江泥人王的称号。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