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原创动画《那世纪》演绎稻作文化

2019-07-16 05:47:30 作者:谢中国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631

  “那”是什么?“那”是壮语中的基本词 “Naz”,意为“田”,专指水田。壮族先民们在“那”(水田)里开始种植“糇” (壮语:Haeux,意为“稻谷”),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千百年来,人们据“那”而作,凭“那”而居,以“那”为本,孕育出以稻作文明为内核“那文化”。

  近日,以广西“那文化”为主题的26集原创动画连续剧《那世纪》在广西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这部由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千年传说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动画剧,以稻作文化为主题,将壮族先民在生产劳作中创造的水稻栽培技术以及远古的生活方式用轻松活泼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描绘了一幅广西“那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壮美画卷。

  从“那文化”到《那世纪》

  在久远的年代,蛙神因不小心撞坏天河堤坝而引发人界洪水。为了改正错误,蛙神来到人界并结识了少年那龙。那龙一家在蛙神的帮助下,安然避开了水灾,同时意外发现了更望湖附近的野生稻谷可以食用,从此和稻谷结下不解之缘。那龙在对野生稻的探索过程中与隆家族首领之女娅娃成为知心好友。那龙等人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并发明了贝壳刀等生产工具,利用挖渠引水等灌溉技术,吃上了由自己亲手种植的稻谷煮成的白米饭。为寻找更肥沃的土地种植粮食,人们从洞穴走向平原;而当有了余粮后,人们又开始圈养家畜,改变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步走向文明。《那世纪》通过“蛙神”“那龙”“娅娃”等可爱生动的卡通人物形象,结合壮族神话传说,讲述了稻作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历程。

  《那世纪》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4年。为了让创作人员深入了解“那文化”内涵,主创人员曾专门邀请著名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壮文化研究专家梁庭望教授授课3天。创作期间,剧组还几次到广西隆安“那文化”原始发祥地采风,实地感受当地稻作文明。“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隆安的野生稻穗是红色的,而不是金色的,所以在动画片中,水稻稻穗被设定成红色,这多少颠覆了人们的认知。”《那世纪》的编剧唐小芙笑说。

  用动画形式讲故事,自然少不了Q萌可爱的人物形象。角色设计组的蒙翔介绍,《那世纪》中每个动画人物都是根据编剧的描述来进行基础设计的,都需要符合广西壮族人民的外貌特征。例如片中的女主角娅娃,一开始蒙翔认为她的性格是比较温柔的,但是在和编剧、导演不断的沟通中,最后呈现出的是一个自立的女性形象。据导演梁伟基介绍,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接受人物设定,主创人员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加上了一些现代人的外貌特征。

  《那世纪》采用的是三维场景,这也是目前国内动画制作主流。主创人员在实地场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修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西本土元素,更符合故事发生时的情景。观众在观看动画片时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人的生存环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在人物和场景的搭配中,《那世纪》采用了国内比较少见的“2+3”模式,即二维人物动画+三维场景的制作方式,是目前广西本土动画中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

  从考古发现到文化传承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等地的野生稻为蓝本,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的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中,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得出了“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研究结论,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是水稻的驯化起源地。同时课题组还发现,水稻中的两大分支——粳稻和籼稻并非同时驯化出现。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课题组大致推断出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珠江流域,利用当地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向北逐渐扩散。而向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与当地野生稻种杂交,再经历不断的选择,产生了籼稻。这一重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10月的世界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上。

  2015年,研究人员在隆安县娅怀洞遗址中发现了28000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使用稻的证据。同年11月,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获评为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隆安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野生稻种群。

  “那文化”在以往的影视动画作品中鲜有呈现。新颖的题材以及对广西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场景的描述令观众耳目一新,播出后受到好评。

  “在隆安,有许多雕刻着蛙神形象的石像,这是祖先用他们的方式向我们传递‘那文化’,今天,我们用动画片的方式来传承和传播我们民族的‘那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对《那世纪》的题材选择给予了极大的认可。谢寿球说,“那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壮族先民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开创者,稻作栽培技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表示,“那文化”是广西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那世纪》以骆越民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用动画形式把古老的“那文化”展示给世人,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黄凤显看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让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指向广西左右江流域骆越民族活跃的区域,这是骆越民族对世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那世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文化自信、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有着独特的作用。

  稻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由“那文化”而产生的稻作文明至今仍影响着人类社会。据悉,《那世纪》第二部将以人类农耕生活为主线,重点讲述人类在使用各种农耕器具方面的故事。

  (图为《那世纪》海报和剧照,由作者提供)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