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新中国民族工作70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9-02-28 06:32:31 作者:乔国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1015

  日前,中央统战部二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共同举办的“新中国民族工作70年座谈会”在京召开。民族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主持会议并致欢迎辞。

  中央统战部二局局长马利怀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总结70年来的民族工作经验,对于指导今后的民族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所党委书记方勇介绍了该所的基本情况:民族所成立于1958年,包含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语言、民族历史4个学科片,共有14个研究室,办有4种刊物,拥有9个一级学会、3个智库等;民族所拥有大批民族学方面的顶级学者,保存有大量古籍善本、文物和珍贵影视资料,可以承担综合类科研任务。

  民族所副所长尹虎彬研究员作了题为“文学创作上的民族和国家”的发言。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历史渊源流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人民当家作主得以产生。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有三次大的发展:20世纪50至60年代是取得辉煌成就阶段;文革浩劫后是少数民族文学重获新生阶段;21世纪以来,伴随着少数民族人口语言和文学蓬勃发展,是各民族文学历史渊源的多样性、多元型和相互影响的长期性特点显现阶段。从理论上来说,民族文学领域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步强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背景下,今后民族文学的发展,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区域意识化等趋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近现代以来革命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正确关系,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民族文艺理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的文艺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政策。

  民族所民族理论研究室登峰学者王希恩研究员作了题为“坚持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发言。他围绕主题谈了两点看法:第一,珍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其提法和含义直到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才得以确定,但党和国家,尤其中央高层领导对它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一套实践性模式,是70年来中国形成的解决民族事务的治理体制和治理模式,涵盖各种制度、机构、政策、法治、机制和发展,极具中国特色。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易,需要我们珍惜;第二,面对我国日益丰富和复杂的民族问题,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还面临着进一步开拓和完善的使命。当代民族问题包含发展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和反分裂问题。对于以上问题,如何做到长期有效的解决,是我们总结70年来民族工作经验成效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话题。

  民族所民族理论研究室登峰学者郑信哲研究员作了题为“城市民族工作还需加强”的发言。他指出,回顾70年来中国的城市民族工作,不论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在政策法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东部地区人口流动及影响性增加,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去政治化等极端思想的存在仍有影响;缺乏对城市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国情及民族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从态度上将城市民族工作片面的当做维稳工作,城市民族工作部门设置不合理,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片面强调民族融合等。对于以上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第一,强调广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教育;第二,转变观念,践行和创新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第三,重视民族工作,明确城市民族工作部门的权限;第四,尽快制定和实施与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第五,针对城市民族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民族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研究员作了题为“重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思考”的发言。他指出,民理研究室这两年来的工作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文献汇编两方面工作,民族工作的70年是以上两项工作中的一个阶段性工作。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以来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建立何种民族国家的方案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之后就明确了团结各民族于一体,建构具有内部结构的中华民族的主张。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多民族的国情灌注到国家结构形式中,建构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西柏坡会议和第一次全国统战会议等相关的讨论建议,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式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民理研究室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回溯历史,在此过程中找寻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上所走过的路。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则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民族区域自治产生活力并且有效的解决民族相关问题,而不是取消或抛弃民族区域自治,在民族相关问题解决方面寻求制度外的解决方式。

  民族所文化研究室主任色音研究员作了题为“70年来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发言。他指出,内蒙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过去被称为模范自治区。总结起来,内蒙古自治区取得成功的经验有: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第三,保障民生;第四,不断巩固和谐的民族关系;第五,重视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第六,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第七,重视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第八,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所经济研究室主任丁赛研究员作了题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与经济发展特点”的发言。她指出,将民族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较为独立的部分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发展政策一直在延续。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以及内部差异视角来说,民族经济室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问题。研究显示:第一,对维-汉,蒙-汉对比研究结果得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总体收入差距在扩大。第二,对民族地区收入比较的研究结果得出,民族地区内部收入上存在差距,但财富差距还没有达到造成人民心理不平衡的状况。第三,民族地区的发展比较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靠投资拉动发展的模式是普遍模式。基于以上研究,可以表明在市场经济和均衡发展思路的引领下,我国应该重新考虑政府和市场的定位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问题。

  民族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研究员作了题为“民族经济文化类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发言。他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在分析本国民族问题和现状时,结合苏联相关理论发展出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民族识别和大调查期间,我国借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本国民族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时,我国民族学大师与前苏联专家合作借用苏联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我国民族问题进行分析。2003年至2009年,开始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并从经济文化类型的角度,得出少数民族流动从原生态型变成市场型的结论。2013年以后,在参加“21世纪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时,从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角度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属地管理类型发生变化;第二,少数民族的职业发生很大变化,进而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第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文化展示方面发生很大变化。

  民族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刘泓研究员作了题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中国民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个案——世界民族学科发展七十年回溯”的发言。她指出,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三个时期。确立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中国民族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个案支持的研究室宗旨。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世界民族研究成果初现、文革期间对世界民族尤其苏联民族问题的广泛涉猎和改革开放以来学科建立、机构成立和对重大世界民族问题研究等三个阶段,世界民族研究形成了与我国传统民族理论既有联系又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风格。其主要表现在以民族政治研究为主,但涉及领域之深、广。世界民族研究室不仅研究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也研究世界移民问题,不仅研究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也研究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区域化与全球化,不仅研究民族地方与民族区域自治,也研究世界各国的多种民族政策,不仅研究官方民族政策,也研究区域和非官方组织的措施,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也研究自由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总体而言,不论从人才、成果还是学科建设方面,世界民族研究室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

  民族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研究员作了题为“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发言。她指出,民族历史研究室所做的工作可以用“纵横交错”四个字加以概括。即纵向的每个断代,横向的每个区域和族别的历史都有所研究涉猎。历史研究室近几年的工作主要围绕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民族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讲,认识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分布格局、民族关系格局、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格局乃至民族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都很重要。第二,历史上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在70年的民族工作中有所体现,是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历史源泉和传统文化力量。第三,历史上的很多民族状况能为今天的民族状况形成一定的参照。对比历史上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族所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王锋研究员作了题为“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形势和主要任务”的发言。他指出,我国民族语文的基本国情可总结为“民族多、文种多”。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语文工作,在民族语文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一批语言文字的使用趋势在减少,在数字化影响下,一些语言文字的功能在减弱,我国对一些语言文字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境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渗透和分裂的活动。有必要从战略角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具体可从五个方面加以推动和建设:第一,以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第二,大力推动双语教育,推动各民族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第三,促进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第四,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服务,提升交流交往水平;第五,以多样语言为载体,推进民族语言文化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在会议总结时,马利怀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中央统战部二局与民族所各个学科和科室的具体合作事宜。王延中就加快民族工作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问题指出,民族研究往往基于三种逻辑展开,即历史文化逻辑、政治(理性)逻辑和政策实践逻辑。每种逻辑对民族研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是导致我国现在在同一问题上有多种争议的重要原因。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民族工作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亟待深化理论话语体系创新、政策体系创新和制度完善等工作,中央统战部二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需要更多地加强交流沟通,为做好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共同建言出力。

  【作者乔国存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