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头条

民族头条

“绽放的鄂伦春”-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

2018-12-28 21:37:15 作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浏览次数:2539

为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鄂伦春民族民俗情景服饰展演“绽放鄂伦春”与12月26日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开演。节目是由呼伦贝尔市著名编导利娜执导,国家一级作曲家、原呼伦贝尔市歌舞团副团长姜楠作为音乐总监。晚会由鄂伦春自治旗委宣传部主办;鄂伦春自治旗文体新广局、鄂伦春自治旗旅游局协办;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鄂伦春自治旗文化产业协会承办。参加表演的四十余名演员全部由鄂伦春族组成,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9岁,是一支由来自各行政、事业单位及猎民乡镇业余演员组成的队伍。

整场服饰展演通过三个部分为我们展示了鄂伦春族时代的变迁:

一、亘古记忆

1951年6月7日,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在方圆6万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个社会形态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极寒和原始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鄂伦春民族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的民族精神。本环节以皮毛狩猎为主题,主要展示了鄂伦春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图为鄂伦春族早期服饰)

二、勇敢的鄂伦春

从1953年开始,以鄂伦春族的氏族部落“乌力楞”为单位的鄂伦春族部落群从不同流域下山定居,结束了游猎生活,完成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从历史幽静的后院走向前台,开始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实现了民族进程中的第二次跨越。自此形成了以禁猎转产,多元化生产为背景的服饰特色。

(图为鄂伦春民族服饰展演现场)

1996年1月23日,鄂伦春自治旗颁布实施《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使猎民彻底告别猎业,走上了以农为主的多种经营之路,完成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是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跨越。本环节通过婚俗展示鄂伦春人进入新时代的豪迈与激情。

三、新的鄂伦春

鄂伦春人也正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幸福鄂伦春”而努力奋斗。

(图为演出现场)

鄂伦春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是兽皮制作的皮衣。因过去从事游猎,鄂伦春族服饰均宽肥大袍,多以狍皮为主,其它兽皮为辅。制作一件成人长袍需要10--12张狍皮不等,熟练的鄂伦春族妇女制作周期20天左右,至少可以穿10年。

狍子的皮毛一般呈草黄色,在夏季会变深;在冬季则会变浅,变成均一的灰白色或浅棕色。过去,鄂伦春人将柞树的朽木加上狍子的肝煮成一种汁液,鄂伦春语叫“以信”的染料,将其涂在待熟制的狍皮上,经过三到四天的发酵,可以将原本呈白色的狍皮染成黄色。

鄂伦春民族服饰的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祈福吉祥纹、鹿角形纹、弓箭形纹、植物纹。这些花纹是鄂伦春族妇女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通过观察大自然,将她们喜欢的花草、云朵和水的波纹缝制在自己的服饰上,加固的同时起到美观的作用,体现了她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摄影记者蒋安舟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图片)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