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走进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感受鄂乡百姓幸福生活

2018-12-28 15:51:22 作者: 来源:东北网 浏览次数:1267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1953年,“骑马挎枪”的鄂伦春人下山定居,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原始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打造特色旅游,鄂伦春族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鄂伦春族焕发出勃勃生机,鄂伦春族百姓的生活更是气象一新。

记者日前在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看到,一座“斜仁柱”式的迎宾门格外醒目,街道旁一栋栋刷着土黄色涂料、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居映入眼帘,仿白桦林的围栏有序地隔出几十户人家,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走进狍皮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2岁的鄂伦春族老人葛长云家,屋里温暖如春,老人正戴着花镜缝制狍皮手套。1953年“下山”时,葛长云才7岁。回想过去几十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切老人感慨万千、打心底里满意:“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乡里变化很大,盖了学校、卫生院,小孩儿上学有特殊政策不用花一分钱,自己在3月份因为气管炎住院花了1万多元,出院后也全部报销了。”

新生乡领导介绍,鄂伦春族群众下山定居后,住房经历了三次变迁。刚搬下来的时候,政府给建的“木刻楞”;在鄂伦春族下山定居30周年的时候,政府给鄂伦春群众盖了第一批砖房;2013年,鄂伦春人又一次搬进了政府提供的新居。近些年,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兽皮制作技艺、摩苏昆、狩猎文化、桦树皮制作等大批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挖掘。新生村的孩子陆续到黑河市区读书,闲置下来的新生鄂伦春族乡中心学校被改造成爱辉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

新生鄂伦春族乡距离市区76公里。鄂伦春“斜仁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0岁的莫彩强告诉记者,以前到市里得坐马车,来回需要7天,现在客车天天通,很多年轻人都买了轿车,想走就走,方便极了。原来鄂伦春人苗草不分,现在不仅学会了农业生产技能,还学会了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

从以游猎为主,到农林猎相结合,再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定居后的鄂伦春族生产方式经历多次调整。新生村的吴丽霞去年种植600多亩地,纯收入20多万元。吴丽霞还经常上山采集野菜、榛子等,开了农家乐,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乡里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鄂伦春人莫彩强和大家到各地推销农产品,将鄂伦春人种植的绿色食品卖进了北京高校食堂,带动每户增收3000多元,这两年还发展了木耳大棚,2017年全乡人均年收入1.18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新生鄂伦春族乡还以鄂伦春民俗文化和传统风俗生活为主题,大力开发旅游业,积极打造北方游猎第一乡,拥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生态乡等13个国家级荣誉及称号。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