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民族元素文创平台
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头条

文化头条

把城市民族工作融入社区治理体系

2018-08-18 07:59:24 作者: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 来源: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110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经增长到27.56万。少数民族人员来到城市,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城市生活上存在一定困难,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和纠纷也时有发生。

  上海市提出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少数民族群众最近、接触最密切的社区层面。以社区创建为重点,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融入社区治理体系的新路子,上海基本形成了“管理网格化、服务网络化、引导社会化、宣传长效化”的工作格局。

  积极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管理网格化。上海市民族工作部门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街道乡镇在民族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依托社区“三个实有”管理平台,以社区为基本网格,以信息化为支撑,将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工作的大格局,把对民族工作的各项要求在社区网格中具体化、明晰化,实现民族工作与社区各项社会事业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目前,上海市已将少数民族来沪人员的基础数据纳入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做到了社区少数民族基础数据与相关部门专业数据库互联互通、预警和应急管理系统互联互动,做到社区内少数民族底数清、情况明,遇到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时,能够及时反应、有效应对、妥善化解。

  努力实现少数民族服务网络化。上海市以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服务的“三个中心”,结合少数民族特点,搭建“六个一”服务平台,即一条热线、一个窗口、一本指南、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个特色,整合社区单位、企业、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完善社区“一门式”服务的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利用,努力建设和完善少数民族服务网络体系,为生活在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便利、及时、高效、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上海市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开展国家民委首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确立了18个街镇作为本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单位,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民情气象站”“老买热线”“小刘热线”“达庆熙志愿者服务中心”等服务品牌,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反映诉求的渠道,开展资源共享、事务共商、社区共融的组团式服务。

  加快形成少数民族引导社会化。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上海市民族工作部门鼓励和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发挥民族联组织作用,组建民族工作社工和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社区、社工、社团”的三社联动机制,在民族工作领域实现政社合作、政社互动、政社促进,推动少数民族引导工作的社会化。目前,已在125个街镇成立了少数民族联合会分会,发挥着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协调关系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以专业化、社会化、项目化为原则,鼓励和指导社会组织深入社区开展专业服务。目前,上海市已有2600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以及少数民族公益律师队伍活跃在各个社区之中,宣传民族政策、传播民族文化、进行义务监督、提供法律援助。

  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活动品牌化。上海市坚持把社区作为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点,在连续开展10多年的上海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工作实践中,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围绕民族工作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争创特色、形成品牌。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完善,全市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民族工作特色活动品牌项目,比如静安百灵民族合唱团、普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松江“第二故乡民族情”、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拉面大赛等。通过开展争创特色品牌活动,既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又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社区生活的参与度,促进了来沪少数民族群众与社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凡注明“来源:XX(非民族元素文创平台)”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同本网联系。